招教 教研 教师生活 教学反思 班级管理 听课评课

教室裡的经典对话 学生三有:没有、哪有、他也有

未知/叶奕纬 2025-07-07   次浏览
当学生脱口而出“没有”“哪有”“他也有”,老师的内心是不是也默默叹了口气?这不是顶嘴,是日常;更是每位老师在管教现场中反覆上演的即视感。面对这样的语言惯性,老师可以怎麽回应、怎麽引导?叶奕纬老师谈教出责任感与素养的重要性。
在素养浪潮下,老师寻找自己的教学步调
108课纲上路,12年国民基本教育正式取代了原本9年一贯的制度,至今四捨五入也快迈入十年。“素养导向”、“三面九项”、“自主学习”……原本只在课纲文本中出现的理想语彙,这些年已逐渐成为教学现场的热门关键字,也成了不少老师心中的烫手山芋。
 
“以不变应万变”彷彿成了两种极端的缩影:一边是“我就继续用万年不变的教学,等退休就好”的守旧派,另一边是“不管这世界怎麽变,我都用不变的热情去迎战”的创新者。其实我一直相信,只要孩子在我们的教学中获得该有的知识养成与价值建立,老师就有权利拥有专业自主的空间,这才是教育现场该有的尊重与底气。
 
而我们就在“变”与“不变”之间,默默地朝各自的教育想望,一步步地升级著自己。
 
AI和短影音当道,孩子更需要一场深度教育
这个时代的孩子,面对的挑战其实更加严峻。那句老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依然受用,而近年的洪水,绝对莫过于短影音的横行与AI科技的突围了:娱乐越来越多,专注越来越少;成为“学霸”越来越方便,但变成“学罢”也越来越容易?
 
每次与教育圈的伙伴,或是为人父母的朋友聊起这些现象时,我总是半开玩笑地说:“教育无他,有我就行。”(欸不对,这句错棚。)正确版本应该是:“教育,是让孩子从‘自动好’,走向真正的‘自动好’。”
 
前面那个“自动好”,是青春期常见的过度滤镜:太自我,太急躁,太过自信,甚至不愿面对错误,那种“自私、过动、我最好”的状态;而教育的目标,是期待他们转化这样的状态,成为一个主动积极、沟通良善、互助合作,“自发、互动、能共好”的神级队友。说到这裡,朋友们总会点点头,露出那种“对对对我懂你说的”的浅浅微笑。那是一种同温层,“就是这麽一回事”的认同感。
 
这两种“自动好”,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前者是外显行为的失衡,后者则是内在意识的成熟。作为老师,我们教的不只是解题技巧与考试分数,更是面对人生的态度与责任。
 
学生三有:“没有、哪有、他也有”
所以,我也常在课堂上提醒学生留意自己的对话习惯。通常我会这样开场:“孩子们,你们知道什麽是‘损者三友’与‘益者三友’吗?”(但拜託,千万不要真的等他们回答,否则你会发现那道代沟真的深不见底。)
 
接著我会说:“没听过没关係,那你们知道,有一位学者 iwei yeh,曾在2018年提出一个关于学生的‘三ㄧㄡˇ理论’吗?(没错,那位学者就是我本人。)”
 
这个“三有理论”,说的就是:“没有、哪有、他也有。”
 
我会请一位同学来做示范。
请某A起立作答。
我:“你刚刚在做什麽?”
A:“没有。”
我:“你昨天作业是不是没写完?”
A:“哪有。”
我:“但我刚刚从作业检查单看到……”
A:“我隔壁的也没写啊!(他也有)”
我:“好的,我们掌声谢谢某A。”
 
是不是很有即视感?
 
这不是剧本,而是老师在学校每天都会遇到的场景。每当我们在处理学生事件时,当事人往往第一时间否认,第二时间顾左右而言他,第三时间拉别人一起下水。这不是单纯的叛逆,而是一种语言惯性,是孩子在还没学会负责与反思之前,最自然的防卫机制。
 
而这,也正是我们“该教”的开始。
 
老师的话语引导,是孩子走出“本能反应”的转折点
我们该教的,不只是解题方法,更是说话的方式。怎麽回应得宜、怎麽承认错误、怎麽为自己负责。所以我在课堂上经常跟孩子说:“你是不是可以说得更好?”或“你刚刚注意到自己的语气吗?”这些提问,不只是技巧上的提醒,更是价值上的澄清。
 
我始终相信,教育的根基,建立在良善的互动关係之上。
 
当孩子愿意动脑说话,愿意让语言成为沟通的桥樑而非逃避的藉口,愿意从“他也有”的狡黠诡辩转变为“我会注意”的真诚转念,那才是学习真正的起点。不论是教育还是教养,我们都该,也都要时刻提醒自己:“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
 
老师的角色,其实也像家长般,孩子真正需要的,从来不是被管理,而是被陪伴;不是被约束,而是被理解。让孩子用心尽力去体会“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道理,“长大”和“成熟”看起来像是同一件事,其实是两条可以齐头并进也可能截然不同的路。长大是自然发生的,是日子累积出来的身高、年龄与经验;但成熟,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愿意负责的态度,以及令人惊艳的转变。
 
从“没有、哪有、他也有”的本能反应与语言逃避,慢慢转化成“自发、互动、能共好”的核心素养,那不只是行为上的转变,更是心态上的熟成。
 
当一个孩子,从“自私、过动、我最好”的青春滤镜中走出,开始懂得自律、积极、与他人合作,那就是教育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刻。
 
这样的变化,也许缓慢,也许微小,但每一次愿意回应、愿意反省、愿意共好,都值得我们为之期待、陪伴以及相信。
 
相信每一个时刻都值得纪念,相信每一份心意都会被深藏怀念。
相信我们与孩子们都会相学相长,让彼此都成为更好的人。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