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情调》作者马克斯·范梅南,李树英。
马克斯·范梅南,教育现象学重要开创者,著名教育学家,美国教育研究学会“课程和教学终身成就奖” 获得者,代表作有《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儿童的秘密》《时间现象学》等。
李树英:教育现象学知名专家,澳门城市大学教务长兼教育学院院长,澳门教育发展研究所所长,近二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人文视域下的教育现象学在全球的研究与实践。
阅读中的故事:《教育的情调》008-013教育的敏感与机智之“父母亲”
“我真的很想听你练习小提琴。”一位母亲说道。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情境。练琴对孩子和母亲来说本应是一种十分惬意的体验,可此刻却变成了一种纯粹的义务。母亲那含着期待的声音里已经夹带了一丝失望。每天都这么重复着。母亲在问自己:“为什么这个孩子就不能表现出一些激情,不能对我的全心奉献表示感激呢?”
但是孩子还听出了别的东西。母亲要他满怀热情地练习小提琴,但很显然,母亲也不是真的喜欢小提琴,让孩子练琴只是她的日常工作之一。一到指定的时间,母亲就像例行公事一样地说:“该练琴了。”练习小提琴是这位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一个契约。练琴还没有开始,两个人就都在心里希望早点结束。很快,孩子就问道:“妈妈,我累了,我能等会儿再练吗?”于是,小提琴被搁置一旁。没有什么比一个人不情愿地拿着令他觉得不自在的乐器更让人难受的了。
孩子对情绪和气氛的每一点变化都很敏感。显然,这个家庭对一起演奏音乐并不感兴趣。母亲生气地说:“够了,就这样吧。我也受够你的态度了。要不我们把你的小提琴卖掉吧,或者把它送给那些知道怎么欣赏音乐的孩子。”
在附近的另一个家庭里,一位父亲从琴盒里拿出大提琴,兴致盎然地调着琴弦。看得出来,他的动作透着耐心和专业的严谨,没有丝毫忙乱。这是段特殊的时间,是演奏前的准备阶段,是兴之所至的时刻。一首舒缓的曲子从大提琴中传出。这不是在告诉你该练琴了,而是一种诱人的邀请。房间里飘逸着动听的音乐,演奏者的身体也随着音乐摇摆。麦克走进房间凝视着,聆听着,微笑着。然后,他打开他的小提琴盒,拿起小提琴放到他的下巴和肩膀之间,随着大提琴的旋律开始了演奏,音色和谐悠扬。显然,这个五岁的孩子找到了他父亲所演奏旋律的切入点。父亲笑了,带着惊喜。很好,这正是他所期望的:他为此仔细挑选了适中的和弦。很快,曲调变换了,这样的配合又来了一次。孩子体验着他们演奏的圆润、丰满和完美的融合。“来,这样试试。对,在E弦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已经很难区分一起演奏音乐究竟是习惯使然还是在进行训练了。常规练习的内容可以很好地融进习惯之中,单纯的练习现在已被体验为一种愉悦身心的探索实践。它振奋了人的情绪。常规的训练不仅变成了一种自发的、熟悉的惯例,而且带来了一些新的东西:悦耳和谐的音调滋养着身心。
从培养孩子的教育学角度来看,这些例子向我们说明了什么?很简单:教育学是一门复杂而细腻的学问。教育学指向的是一种能积极地分辨出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的能力。我们很难说这里存在着一些具体的规定或一般性的原则。一些成年人认为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非常恰当,而另一些人则经常为如何与孩子相处而感到手足无措。区别并不在于前者比其他人读过更多的有关父母养育或教育孩子的书。阅读有关教育的著作虽然能给我们带来重要的知识,但是那些知识是外在的,它并不能使我们在与年轻人的日常相处中变得更善于思考或更富有机智。
培养和提高一个人的教育敏感性和教育机智就是在迎接这样一种挑战——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教育行动。智慧的教育者形成了一种对独特性的独特关注,他们关注孩子的独特性、情境的独特性和个人生活的独特性。
每一个孩子都具有独特性。当我们注意到这一点的时候,它就能引发我们的思考。
有两个人沿着海岸步行,他们注意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沙滩上到处是被海水冲上岸的海星,不少已经死了。烈日将它们窒息在泥泞的沙滩上。剩下的海星还在用它们的臂膀拨开灼热的沙子,以延缓无可逃避的死亡。“可怕的景象,”一个人说,“但这就是自然界。”这时,他的朋友已经弯下身,小心地察看着一个海星,并把它捡了起来。“你在干什么?”第一个人问,“你不觉得这样无济于事吗?只帮助一个是没有用的!”“但对这一个来说是有用的。”他的朋友说,并且不断地把海星捡起来送回大海。
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是一种特殊的才能,它与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式有关。它是一种既来自心灵也来自头脑的知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之前例子中的母亲正在向那位拉大提琴的父亲抱怨。那位父亲对她说:“你为什么不来一起歌唱或一起演奏呢?”现在设想这位母亲真心接受了那位父亲的建议。这样做会有效果吗?我们能说的不过就是“可能会有吧”。我们无法预知成功。世间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孩子,孩子们也不可能用完全相同的方式去体验相同的情境。更重要的是:这位母亲能像那位父亲一样营造出让人乐于参与的氛围吗?这其中蕴含着一种非常脆弱和微妙的区别。
不幸的(或许也是值得庆幸的)是,没有一条明确的规则可以确保我们获得恰当的教育敏感性和机智。
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观察、聆听具体情境中的某个具体的孩子或某群具体的孩子们,和他或他们进行互动,给予他或他们反馈,进而培育和保持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有了丰厚的思想基础,我们和孩子们相处的敏感性和机智才会不断地提高。
我的故事:每天晚上读杨卫平老师的新书《我是老师也是永远的孩子》,丈夫则读他的《长征》,电视几乎不开,孩子清醒状态电脑也几乎不开,一直的状态就是坐着看书。孩子也是,看书。坐着,躺着,趴着,虽姿势不甚端正,但爱好已经形成。
读《我是老师也是永远的孩子》26章很爱很爱你,忍不住笑,孩子问:“妈妈,你笑什么?”我答:“这个老师太可爱了”。孩子问:“哪个老师?”答:“杨卫平老师。”问:“哪里的杨卫平老师,怎么可爱的?”答:“你不认识,但是,妈妈认识,妈妈的老师。”问:“我可以看看吗?”答:“你能看懂吗?”“我想看看。”“那你看看吧,尽量读出声音,让爸爸也听到,这个故事真的太可笑。”
孩子读:
两幅画像不一样。梓妍画的是我在讲蒲松龄《狼》中的“屠自后断其股”的“股”。
我讲之前,孩子们说,“股”的意思就是屁股。
我说:“自然不是。汉朝孙敬头悬梁,战国苏秦锥刺股,股是大腿的意思。以前呢,考过这个字,古今异义嘛,是个热点,也是考点,你们有个师兄还是记错了,他记得是‘屁股’的意思可他一着急,竟然不会写屁股二字,他写的是:身体的一个重要部位,腚……”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孩子们好欢乐啊!”
哈哈哈,哈哈哈,我和孩子,孩子的爸爸一起大笑起来!
孩子很有兴趣地问:“你看完了,能让我看看吗?”
“可以,只要你愿意”。
教育故事:课堂上,我告诉学生临近期末,无论如何也要做好自己的复习工作,并且在黑板上写出几个字:造造势,加加压,完不成任务不回家!呵呵,就这样的一种“煽动”之后,孩子们竟然立刻也就进入了“备战状态”,在我的课堂巡查之时,我竟然发现了一瓶“风油精”,索然这不是第一次发现,但是,我觉得有这种精神,一切的教育都是在无形中渲染开来了。
读书反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不去做,不带着极大地热情和兴致去做,怎么引领人?鼓励孩子读书的家长不读书孩子怎么读?鼓励学生读书的人不读书学生怎么读?相信吧,孩子和学生也不可能被家长和老师虚伪的热情假装的知识渊博所欺骗。所以,你想要自己的孩子和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就要努力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要孩子和学生怎么去做,你首先就要怎么去做。在这里引用《教育的情调》094-095页内容,启迪大家思考:
一位老师在讨论诗歌,但是并不知道诗化生活;
一位老师在谈论责任,但是对自己的生活并不负责任;
一位老师总是不断地给别人打分,但是自己却不努力奋斗;
一位老师总是努力使自己的学生喜欢自己,却忘却了真正的教学是什么;
一位老师只知道用许多笑话来娱乐学生,却缺乏真正的幽默感;
一位老师展现了他非凡的语言能力,但是讲话却很空洞;
一位老师表现得很有权威,却不知道是什么给了自己教育上的权威……
家长和老师都可以根据此内容不停地描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