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阅读 家长课堂

没给娃上兴趣班,南阳小学家长后悔的拍大腿

南阳兴趣班 南阳小学兴趣 未知/阳光 2019-09-09   次浏览

前两天南阳家长汇的微信群里,几位家长们讨论起了兴趣班的事,一位家长讲起了自己家孩子的例子,让大家感触很深。

一、强加自己意愿给孩子引发的事件

这位家长叫柳柳,自己父母都是教师,小时候家里对她管教比较严格,上育红班的时候,家里就开始让她背书写字,童年觉得很不开心。她每当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就暗下决心,将来自己有了孩子,一定不逼着他学那么多知识,让他有一个快快乐乐、开开心心的童年。

事实上她也这么做了,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问她要不要给孩子报兴趣班,她坚定的决绝了,家里很多玩具,她要让孩子有一个开心、自由的童年。

一直到了上小学三年级,有一天孩子回家苦楚着脸,回家就摔自己房间门。柳柳还以为怎么了,问了好多遍,孩子才撇着嘴,说学校要组织活动,让同学们上报自己的爱好,同学们都报了很多,有吹葫芦丝的、弹钢琴、手风琴、画画的...,可自己啥都不会,让同小组的人都笑话了,说自己啥都不会。

这时候柳柳才恍然大悟,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可能出了偏差:其实自己和自己的父母一样,都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了孩子的错误。现在孩子什么特长都没有,从而影响到了孩子的自尊心,长时间这样心理处在不健康的状态也会影响到学习,可小学的节奏要比幼儿园紧张一些,现在开始学习兴趣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了。

二、兴趣让孩子有了自己的圈子

一位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以前玩的很单调,要么在家玩玩具、游戏,要么在小区的院子里和几个小朋友追闹着玩,其他小朋友们和他一样,也都是时间不固定,有时候这几个,有时候那几个,玩伴并不固定,玩来玩去也没啥特色。

后来她带了孩子参加了一个画画的培训班,情况马上不一样了:才去的时候也就是试试,想着给他找个兴趣试试看。孩子刚去的时候也是乱画,自己都看不下去,不知道他学的啥。其实孩子才去的时候就是个好奇心,还没有进入兴趣的阶段,他就是觉得五颜六色的画出来好玩。

但是时间长了就不一样了,参加了三五次后,这家长发现孩子开始有点上道了。过了一段时间,孩子突然开始跟她要求,还想学手风琴。这就让她很好奇了,她本来还害怕孩子学兴趣累,没想到孩子还会主动要求学。

原来在兴趣班里,一起学习的同学多,小朋友们在画画的过程中互相帮助、点评、交流,时间长了孩子就有了自己的兴趣圈子,一些小朋友就给他展示了自己的其他爱好,邀请他一起加入,孩子感到也很有意思所以就回家向他要求。

孩子的兴趣是要通过后天的互动交流和认识才能发掘,坐在家里是很难发现,培养孩子的兴趣,首先要挖掘他的兴趣,挖掘他的兴趣首先要让他走出去,融入到外面的世界。

不妨在孩子接触众多兴趣后,根据他的体验和钻研程度,再帮助他选择更适合的重点培养。

三、兴趣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

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华人终身教授尹希认为:兴趣和专注力对成功很重要。孩子兴趣没培养好,可能误了终生事业 。

培养孩子的兴趣,一方面是兴趣的本身,另一方面是参与的过程。现在很多中小学生心理很脆弱,动不动就哭泣、跳楼,抗挫折能力差。一些家长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开始在思考,如何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孩子坚韧的性格。

梅溪路上璐璐家的孩子上兴趣班总是不坚持:画画一周觉得没意思不想画了,跳舞太累不想跳、弹钢琴还得对着琴谱记嫌麻烦。璐璐想着孩子的兴趣是发现的,不想学就不学了,再找其他兴趣班,结果半年下来娃尝试了快十种兴趣啥也没学下来。

其实兴趣班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孩子的平台。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就会成为稳定的习惯。孩子们都非常好动,注意力和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

坚持就是胜利,在人生路上,能跑的更远比跑的快更重要。

和孩子达成约定,如果孩子报了兴趣班,最少要坚持90天激励孩子达成自己的承诺,在这个过程中克服遇到的困难。心理学证明,人克服苦难后,大脑回反馈神经化合物让人体感觉到愉悦,这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正向反馈,多指导、锻炼孩子克服困难,有利于他在以后对困难的事情有较强的毅力去克服。

四、功利性与兴趣性

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兴趣点的,可以指引,不必按照自己的意愿强制要求他去学。

一位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了画画,就立马教导自己的孩子:哎呀,你看人家画的画多好看,将来画画还能赚钱,你也去学画画吧!二话不说就让孩子坐到画室里去学。结果娃木愣愣的坐在画室里,眼神涣散的看着外面思想开小差,画室里的老师又不能专门管他一个。

孩子开始就这样磨洋工,结局可想而知。兴趣班对他而言不是在探索兴趣,而是牢笼,

兴趣,首先要孩子自己愿意接受,然后家长再对其进行引导和培养。

长江路的小何同学从小特别喜欢积木,用积木搭建各种模型,乐高的积木再高阶一点还有电机,也就是乐高机器人,可以自己组合成各种模型,然后安装电机,让模型可以运动。

到这个阶段就不是简单的玩具性质了,还需要编程技能,他的家人就很支持他,给他买了各种电机马达、模块、编程书。在这种寓教于乐的模式下,孩子上初中的时候就参与了市里组织的机器人大赛,还进入了省里比赛。

现在已经上大学的小何,因为小时候的这么一个兴趣的延伸,初高中开始又喜欢上了数据,现在已经成了一个程序高手。大二已经在北京的互联网企业实习,做大数据分析和AI机器学习。

每一个兴趣,都有无限种可能,我们家长只需要对其进行引导,帮助他不断进行突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