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结束,对孩子来说,是终于能松一口气的时刻;但对许多家长而言,接下来的志愿选填、成绩落点,又是一连串担忧与忙碌的开始。身为一个老师,每年都会解决许多孩子的状况,也会遇到家长们各式各样的提问。我想从我的经验出发,聊聊一些看法。
Q1:孩子成绩刚出来,看起来不如预期,该怎么开口跟他谈?
孔子在《论语·八佾》曾说过:“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大概的意思就是:“已经做过的事情,我们就不要再多谈;已经完成的事情,我们就不用劝谏;已经过去的事情,更不用去追究是非对错。”
考完试的当下,考试其实就已经落幕了,成绩是一个既定的事实。身为家长的我们,要先有正确的认知和健康的心态,再去跟孩子聊聊,相信会更有建设性跟收获。
那么该怎么做呢?我用一句话来面对:“先处理好心情,才能处理好事情。”这里的“心情”,是家长的。我们不会因为分数的高低来增减对孩子的爱,这句话请家长们一定要记得。我们的立意良善,出发点不是期待或责怪,而是了解和协助。
下一步,就可以好好处理“事情”:也就是孩子的心情。中考后的孩子,心态往往历经三个阶段:先是放松,接著空虚,最后浮现焦虑。如果他愿意烦恼,正代表他在乎:这是亲子沟通的大好时机。请记得,不要预设立场,也不要先下定论。有时孩子“不如预期”的反应,其实可能是在扼腕错了一题,也可能是惊讶自己表现超乎期待。我们可以这样开始:
“中考结束了,这段时间辛苦了喔。”
“考完之后是不是觉得松了一口气?我们在工作的时候也有那种心情喔。”
“我跟你说,我也有把工作搞砸的时候……”
和孩子聊聊你的近况,分享你的心情,我想,他们会更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
简单来说,就是这样一个流程与步骤:
先处理家长的心情 → 再处理家长的事情(孩子的心情) → 最后处理孩子的事情。
Q2:成绩中段,家长怎么帮助孩子选填适合的学校?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理想跟目标,那个高低好坏,是自己可以去决定的。而家长在这个时刻所要扮演的角色,会比较接近有“大局观的军师”。中段成绩的孩子,相比于前头或是后段的学生,的确更容易出现误判的情形。“高分低就”或是“低分没救”都是我们不乐见的事情。
因此,在选填学校的时候,不妨把自己的容忍值(或是棒球术语常说的打者好球带)放大一点,我想,最后学校揭晓的时候,会比较欢喜甘愿一点。成绩前中后段的具体选校策略,当然会因为分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我认为核心概念仍是协助孩子厘清自己的想法、了解不同学校的特色,并思考什么是对自己“有益的”,对未来更有帮助的,让它成为自己的首选。
Q3:中考完孩子松懈、不想读书正常吗?要管吗?
我想,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想要放松是人之常情。我们可以让彼此都有一点喘息的时间跟空间也不坏。不过家庭教育绝对会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最重要的一块拼图,而我认为“管教”的方式是需要一点智慧的。
比起事事要求然后样样不行,不如试著与孩子建立良善的互动循环。提供他们一些可以投入、有事做的机会,例如:有益的课外书籍、知识量含金的线上影片、促进健康的每日运动、衔接课程或兴趣探索的规划,配合他们可以使用的娱乐时间,多元化的任务或活动,让他们可以在中考后的空白时间空而不白,用较轻松的态度来逐步微调自己要转换环境的事实。
让孩子愿意学习,家长在陪伴中给予支持,让孩子们慢慢地学会自我调适。
Q4:私校、技高、五专,这些选项要怎么看待?
我有许多引以为傲的孩子就读职专,我自己的求学阶段也曾在私立学校度过,而现在,我选择回到家乡的公立学校任教。
高中、职专的并行,从来都不只是制度上的分流,而是教育真正开始看见孩子不同节奏与可能的起点。“多元升学”不是口号,是一种温柔且坚定的陪伴:你可以走得快,也可以慢慢来。你可以选择专业技术,也可以追求学术研究。重要的是,我们终将走向属于自己的地方,而不是别人替你规划好的终点。
选择哪一条升学路径,最终都应该回到孩子的特质、兴趣,与他对未来的想像。技职体系的技能养成有其重要意义,而私校可能提供不同的学习环境或额外的资源支持。家长或许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更在意孩子进入哪一间学校,还是更在意他适不适合那里的节奏与挑战?”
有的孩子在初中时都会进行职业生涯测验,帮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与适性有基本掌握。家长若还没有明确方向,不妨请孩子带回生涯辅导手册,跟孩子一起翻阅、讨论、对话。
用陪伴替代命令,用理解取代期待,跟他们一起研习适合自己的方向。
Q5:家长能做什么准备,帮孩子志愿选填?
我自己有一个做事的准则,也是我最常跟学生说的话:凡事都要“做最好的准备,跟做最坏的打算”。我想在志愿选填的时候也是一样。
家长的角色,是“陪”孩子一起走这一段路,而不是帮他走。我们要做的不是帮孩子填志愿,而是协助他们进行准备。首先是陪伴孩子回顾他们的初中三年,他们的努力在哪里,学到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哪些地方表现得最好;其次,协助他们蒐集资讯,了解不同学校的特色、课程内容、升学管道等。这个过程可以引导孩子思考,帮助他们发掘“想要”的渴望。
再来,是沟通与讨论。保持开放愉悦的心,鼓励孩子表达他们的想法、担忧与期待。
不论如何,记得要让孩子有机会表达他们的感受与承诺。只要提醒孩子好球带放大,
认为自己可能考不上的学校,不妨可以填一个当梦幻选项;也别忘了在填完了想要的志愿之后,后面要把不那么想要但也不排斥的科系都填进去,填好填满,让自己有考上前三志愿的机会,也让自己不至于面临无校可读的窘境。
Q6:如何看待中考成绩,给孩子家长的建议?
我认为,中考成绩就像人生的其中一个“比赛结果”。有比赛就会有比较,也会有仲裁者(评审),但评断往往是主观的。每个赛事所产生的得奖者都该备受注目,那是参与之后所应得的奖励。但我们也不该因此忽略其馀参赛者的用心与努力。
即使成绩真的不如预期,孩子在初中阶段所付出的努力、养成的态度、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是宝贵且受用终生的收获。考完就是考完了,接下来的人生规划才是重点。
Q7:孩子说“都可以”,是真的没意见还是不想负责?
如果孩子在讨论志愿的时候说都可以,我想可能是他们真的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
有时候孩子需要从实际接触的日常中,才能发掘自己的困惑或想要的东西。
对于未来的学校,他们可能没有具体的概念或偏好,所以才说“都可以”;当然也有可能是他们想要逃避责任:如果让自己做决定,他们可能担心后续的结果不如预期,
让家长决定,就可以怨天怨地怨父母,不用自己负责;还有一种可能,这孩子一路以来都在家长铺好的路上前进,这是他们所面对的第一个分叉路口,或许他们的“都可以”就是依循过往经验所得到的简单结论罢了。
面对这些情况,家长就需要再多花点时间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都可以?”“有没有什么是你特别不想要的?”让他们从密密麻麻的志愿学校名单中,针对路程远近啦、类型差异啦、升学展望啦……进行筛选,
帮助他们厘清思绪,先把“绝对不想要”(能明确说明理由,且家长认同)的删除,然后留下满意或是可以接受的项目进行排序。
我想,家长要为“都可以”的孩子做的事情是:
利用这难得的机会教育,让他们逐步学习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
Q8:怎么避免让选校变成家长主导?
我想这不是孩子的课题,而是家长的。平时的课业作业或是三年一瞬的中考升学,原本就是孩子理当负责的,而不是我们。选校更是关于他们未来的人生旅程,要试著让他们自己做最后的决定。
所以家长要学习“放手”,尤其是在“看不到的时候”。(我曾经看过有老师在之前线上课程时,对著不开镜头点名的学生大呼小叫大发雷霆,最后该生下线,老师没辙,这是一个没有适度放手的经验分享。)
这不是放任,而是相信孩子有能力学会为自己负责。家长们可以和孩子讨论未来“职业”甚至是“志业”的概念。不论是选择高中或高职,都是他们为自己未来铺路的一步。要强调: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他们需要为此投入努力。
Q9:家长之间比成绩的压力,该如何面对?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这么写著:
‘“我们赢了”,这是与有荣焉的赞许;
“他们输了”,这是不关己事的漠然;
“你们错了”,这是壁垒分明的划线。’
这种“划地圈人”的比较,在社会、职场、教育现场,甚至家庭中都存在。学校的校风、老师的教学、家长们的工作、自己孩子的成绩,难免都会成为比较的对象。面对家长间比来比去的压力,我会建议回归到自身。
如同孟子所言:“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关注与反省与深爱的,都该从自己做起。
而孩子的成长和幸福是多面向的,远不是成绩可以完全涵盖,不是吗?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不参与”这种比较,或者在听到时,内心回归到“关心”自己孩子的状态。
别人的好不会成为我们的好,别人的坏也不会成为我们的坏。
别人的好坏是他家的事,请多多关心我们自己的家务事就好。
分享一个自己很喜欢的一句话,是公益广告中的。
“什么都不能跟人家比,谁像你一样没有用啊。”
“没有谁能像你一样啊,不用什么都跟人家比。”
用字一样,语气不同。前一句是恶毒抛下,后一句是暖心接住。孩子跟我们都不是没努力,而是因为太常比较而迷失自我。所以我们都要记得,让自己成为那个不一样而且非常有用的人。
Q10:错过理想高中会怎样?
人生其实充满了“然后呢?”的未知,事情不会总是照著我们预期的方向发展。错过“理想高中”,或许是一个人生的坎,但绝对不是求学或生活的终点。
换个角度想,也许我们落到了心目中次一等的志愿,但这是否也表示著我们能成为该学校的领跑者集团?俗话说得好:“宁为鸡首,不为牛后。”学校的优劣都是由学生定义出来的,而我们绝对有权利让自己成为那个为校争光、提升价值的人。
“没有一定会输的比赛,除非放弃。”《排球少年》
最重要的是,在任何地方,都能保有永不放弃、积极向上的心。人生的可贵在于奋斗的历程,而不是最终抵达的终点。在新的环境中,孩子依然可以透过努力学习、累积程度、维持良好态度来创造属于自己的时刻。每个孩子都存在著无限可能,只要我们愿意给他们机会与舞台,还有可靠的陪伴。
中考,是一个阶段的结束,更是一段旅程的开始。青春正是一段璀璨而充满无限可能的旅程,但我们也要记得,它终究是一张无法回头的单程车票。唯有珍惜每一个当下、全心全意地活在当下,我们才能无畏地迎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