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2)
在具体的实践中,对于中等以下学生质疑的问题,有可能还是本节学习目标的范畴,只是从不同侧面去提,这时让其他学生回答,实际上是起到了深化学习目标的作用;对于优等生质疑的问题,有可能超出书本知识,但教师还应先让其它学生思考解答,提出种种不同解决的办法,包括一些甚至是荒谬和错误的想法,然后教师再解答。如果连教师也解答不了,应坦诚说出,师生课后通过查资料等其它途径共同解决。
如果开始学生不会质疑,教师可以根据课的完成情况进行示范引领性质疑,启发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待学生养成习惯之后,教师考虑更多的应是如何应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而不是再给学生预设问题。试想,如果预设的问题属学习目标的要求则应作“设疑自探”的最后一个问题出现,或放在“应用拓展”的拓展部分出现。如果预设的问题不属学习目标的要求,作为教师,根本就不应该提出。因此,此环节如果确需教师“置疑”,应该是帮助学生“质疑”而“置疑”,引导学生解决“质疑”问题而“置疑”,而不可代替学生的质疑,更不可代表此环节的全部。
容易出现的误区:一是学生无疑可“质”,教师即转入下个环节。二是教师“置 ”疑代替学生“质”疑,重新出示几个问题,让学生被动思考,把“质疑再探”变成“设疑自探”的延伸。三是教师变成答记者问,学生一问教师一答,忽视了教师的“三讲三不讲”。四是课前对学生可能质疑的问题,没有充分的估计和预测,当学生突然提出,要么不知所措,要么不懂装懂、搪塞应付。
运用拓展,是指师生围绕学习目标,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分别编拟基础性和拓展性问题,让学生训练运用。在此基础上,予以反思和归纳。此环节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教师拟题训练运用。教师首先编拟一些基础性习题,重点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情况。这是本节教学任务的“底线”,即学习目标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检查反馈的原则是学困生展示,中等生评价,如果发现错误,还要让学困生本人说出错误的原因并纠正。
基础性习题解决之后,教师再出示带有拓展性质的习题。检查反馈原则是中等生展示,中、优等生评价,如果发现错误,还要让答错者本人说说错误的原因并纠正。
二是学生拟题训练运用。即围绕学习目标,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同时编拟难度不同的习题,通过展示,让学生评价所编习题是否属于本节所学知识运用的范畴,是否具有新意,是否对加深或辨析知识之间的联系具有指导意义,也可以让编题者自己说说编题的动机和目的,通过对典型试题的训练,还可以验证所编试题是否切合生活实际。
以上两个步骤适应于使用此模式的初始阶段,第一步属于教师对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全面把握,也可以理解为教师让学生进行编题的典型示范,第二步让学生编题实际上是拓展延伸的“变式”。按此操作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好处是便于教师把握课堂进程,如果时间不允许,甚至可以取消学生编题这一步骤,因为学生在教师拟题设计下已训练完毕,已经达到了学习目标的要求,但最大的缺陷也就在于容易让学生失去编题的机会。
因此,我们主张学生具有编题的习惯和能力之后,这两个步骤可以合并成一个步骤:即让学生围绕本节所学知识先编一些最基本的习题,教师通过巡视有选择地展示给全体学生练习运用,然后再引导学生编拟一些拓展延伸性习题,同时教师还必须在备课时原原本本地进行预设习题,如果学生所编习题达不到学习目标的要求,教师则进行必要的补充。
从学生被动做题到学生主动编题,是一个“质”的飞跃,是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是创新思维的提炼和升华,是新课堂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同时学生自编自练更具有亲切感,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自我创造的价值。
三是反思和归纳。反思归纳是对本节所学内容的梳理,是对学习过程中解决某个重要问题的感悟,是对整个探究过程的回放和体会。具体操作是学生先说教师后评。
容易出现的误区:一是编拟习题不能牢牢把握学习目标的“底线”,关注拔高题,忽视基础题。二是怕学生编题编不到“点子”上,浪费时间,干脆不让学生编。三是不给学生反思的时间和多数学生表达的机会,反思归纳都是教师“一言堂”。
以上仅是“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操作中的基本模式和要领,根据不同学科和同一学科的不同课型,还可以增删或调换某个具体环节,进行灵活运用。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西峡教研室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带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和深深的个性烙印。就目前而言,“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本身还只是一个“毛坯”和“框架”,还有许多需要广大教师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但从实践中已检验到它强大的生命力。它的最可贵之处不是从某个现成的理论出发,也不是从引进什么国外的教育思想出发,而是从社会和人的发展所需的实际出发,从课堂必须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怎样去培养这个关键性问题出发,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而不是被动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不是被动解决问题;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单纯的“学会”,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由单一接受到发展创新的根本转变,实现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承者到创新人才的催生者的角色换位。这就是我们必须理解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科学实质和深刻内涵,也只有理解了这个内涵,我们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才能做到融会贯通,才能力戒形似而神异,才能达到心中有模而实际无模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