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教 教研 教师生活 教学反思 班级管理 听课评课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三疑三探 教学模式 未知/阳光 2008-07-01   次浏览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制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三疑三探”教学模式重点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一、创新原则

 

这是“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最根本的原则。课堂的每一环节都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个目的设置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通过探究使学生从不同途径去解决问题;通过思索使学生独到的回答(评价)问题;通过类比和假设使使学生勇敢地质疑(反驳)问题;通过反思和回顾使学生针对学习目标能编拟问题(习题)。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三疑三探”教学模式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最终形成了创新的能力。

 

二、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是实施这一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求知的潜能,处处使学生“生疑”,时时使学生带着“解疑”的欲望而去“探疑”。课堂始终贯穿着一条隐形的探究线索:即设疑(开始)?>思疑?>解疑?>再质疑?>再探疑?>编疑?>答疑?>无疑(结束)。探究的形式可以分为学生自探、师生共探、生生合探。“疑问”最初由学生提出,最终仍由学生自己解决。

 

三、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是使用这一模式应遵循的最基本的方法。按照事物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现有能力水平处理每一个教学环节,给学生的思维慢慢“设卡”,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具体来说,“自学提纲”的设计应由易到难;检查自学情况,要坚持“学困生答,中等生补充,中优生评判”;“合作探究”必须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质疑”的问题首先由学生自己独立解答,难度大的由学生合作解答,仍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通过讲解解答。“运用拓展”也是先进行巩固运用,然后再变式延伸;先由教师示范编题,再由学生自主编题,最后由教师选择地展示,让全体学生“练”题。

 

四、全体性原则

 

整体性是实践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并且贯穿课堂始终。目的在于面向全体学生,绕开“精英教育”的误区,特别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做到编拟自学提纲充分考虑“学困生”,检查自学情况优先提问“学困生”,各种表扬鼓励首先送给“学困生”,同时也给中等生、优等生提供发展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关心下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

 

五、民主和谐原则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学生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要转变角色重新定位,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学生兴趣的培养者,学习氛围的创设者,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欣赏者,更是创新人才的催生者,要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1)教师要热爱学生。这是达到民主和谐的基础,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要处处关心鼓励学生,对学生充满信心,循循善诱,不指责,不呵斥。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既是自己的师长,又是亲近的朋友,能真心实意地把自己的困惑和见解说出来。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用欣赏的动作、眼神、语言去启迪学生,使整个课堂没有苦恼和僵持。

 

(3)学生之间形成友好和谐、互助竞争的关系。既要独立思考,又要相互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形成人与人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帮扶、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六、终身性和社会性原则

 

学校的每一节课都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基。要让学生从平时的每节课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思考问题,学会独立探究问题,学会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的意识,形成创新的能力,着力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创新人才。同时把“质疑”的习惯引向社会的课堂、生活的课堂,通过学生对社会和生活现象的思考,对周围人群请教式的“质疑”,从而拉动整个家庭、整个社区、整个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学习和思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