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教 教研 教师生活 教学反思 班级管理 听课评课

亲师关系不是靠说服,TI AMO 五环沟通法助老师应对情绪现场

花莲县三民国中/巫念涵 2025-06-10   次浏览
在教育现场,最难的常常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背后满到溢出的情绪。班群一句话、家长一通电话、师生一场误会,都可能让人压力爆表。巫念涵主任分享“TI AMO沟通法”,从现场经验出发,提供一套面对情绪、稳住关系的实用方法,陪老师走过每一次难以启齿的对话。
偏乡亲师关系的火种,是从一次次愿意靠近开始
 
在资源有限、家庭支持薄弱、学生需求多元的偏乡学校裡,所谓“一件小事”,常常牵动的是“整张关系网”。而在我担任学辅主任的这三年间,几乎每天都在和这张网打交道——学生衝突、亲师误解、师生摩擦,甚至导师与教练间的拉扯,最后总会回到我的办公室,等著我与对话者一同拆解。
 
我不是靠自己撑过来的。一路上,学校校长给予我充分信任,不把学辅工作视为处室的事情,而是视为整所学校文化的一部分。这让我在处理每一个棘手对话时,都知道背后有一个支持的团队,也有一种信念:没有人需要独自面对困难。
 
当然,刚开始我也慌过。我曾经在办公室电话前深呼吸无数次、在回覆LINE讯息前反覆斟酌措辞。久了我才发现:沟通其实是一种肌肉,可以练。
 
这几年,我慢慢整理出一套属于现场的实用心法:TI AMO 五环沟通法 (义大利语中表达“我爱你”的方式)。其中许多观念,其实受到马大元精神科医师《导演症候群》一书启发。书中提醒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剧本,预期他人应该怎麽说、怎麽做、怎麽配合。而当现实不如预期时,情绪就会爆发、关系就容易破裂。 
 
我把这些理论转化成可以实践在教育现场的语言与步骤——“不是导演情节,而是陪伴现场。不是主导剧本,而是接住关系。”这篇文章,就是我在偏乡现场一次次对话中,摸索出来的沟通方法。TI AMO,不是万灵丹,但在许多风暴来袭的当下,它让我保住了对话,也留住了信任。
 
一、接住情绪,而不是对错
在学校裡,我最常遇到的,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事情背后的情绪有多满。尤其是在偏乡,教职员与教练之间、家长与学校之间,常因为资讯不对等或彼此期待不同,情绪很容易一触即发。我学会一件事:处理事情前,先接住人的情绪。
有一次,教练打电话来,情绪非常激动,指责宿舍管理没照会就做决定。我没有马上解释、说明流程或替谁辩护,而是先放下手边的事,专心听他讲完。
 
我轻声回应:“我听得出来你是很在乎学生的,谢谢你先让我知道这件事。这件事情我会先处理,也请教练让我先了解舍监那裡的想法”
 
不是我有多会讲话,而是我知道,如果他觉得被理解了,就会愿意往下谈。在偏乡学校,很多时候你接住的不是一件事,而是对方心裡长期累积的压力、无力与担忧。当我愿意先放下谁对谁错,事情往往才真正开始有讨论空间。
 
二、【T】Think|拼命想最坏的结果:先踩稳,才有馀力往前走
你一定遇过这样的情况:某家长在班群丢了一句模糊又带刺的讯息,整天都让你心烦。这时,我会启动“TI AMO五环沟通法”中的第一环:Think——拼命想最坏的结果。
 
我会问自己:“如果这件事真的闹大,最糟会怎样?”“对方要我道歉?公开说明?甚至进行申诉?”想得越彻底,反而越不怕。
 
当我把最坏的可能性排演过一次后,我心裡就比较能沉住气。预演最坏的状况,是为了让自己不在现场失控。而这份心理准备,是每一次危机中稳住现场的关键。
 
三、【I】I|超然的我:在山雾中学会等待:情绪来了,不一定要跟著走
在处理亲师沟通时,我最常提醒自己的一句话是:“不要被情绪牵著走。”情绪像山间的雾,浓的时候什麽都看不清,但只要不急著前进,它总会散去。
 
某次处理亲师衝突时,我致电给一位学生家长。电话才刚接通,她便情绪激动地开骂,语气强烈、字字带刺。但我知道,那些话不是衝著我来的,而是她对自己孩子无力又心疼的情绪出口。坦白说,那些话听起来真的不好受,但我告诉自己:情绪就像山裡的浓雾,一时之间看不清方向,也让人喘不过气来。但雾不会永远停留,它会来,也会走。我能做的,就是不急著衝进去,而是在原地等视野慢慢清明。
 
于是,我放稳语气,慢慢地说:
“妈妈,我听得出来你真的很担心,也真的很心疼这个孩子。”
 
这句话不是安抚,而是想让她知道:我听见了,也愿意站在她这一边。因为我没有掉入她的情绪,我们保住了对话的空间,也才能继续往下一步前进。
 
四、【A】Alarm|不让对方的“情绪警卫”出现
沟通中最容易失败的点是:对方觉得你在“责怪”他。只要情绪警卫一出现,再有道理的话也听不进去。所以我在讲话时,不断传递两个讯息:一、我没有怪你;二、我重视我们的关系。
 
“妈妈,我们会一起想办法。这件事的确需要处理,但我希望我们能合作,让孩子在学校有更好的支持。”
 
这样的话语,不是让对方闭嘴,而是让他愿意听下去。在我传递出“你不是一个人”、“我们会一起解决”的讯息后,对方的情绪慢慢平静了下来。最后我趁著气氛好转,轻轻地请她帮个忙:
 
“我们一起让班级群组回到正轨,好吗?可以请你把刚刚的讯息收回吗?”她很爽快地答应了。
 
这样的沟通,靠的不是技巧,而是一份理解与稳定。当我们能稳住自己的情绪,我们就能稳住关系的桥樑。
 
五、【M】Motion|非暴力沟通:把话说出来,但不造成伤害
家长不是永远讲理的角色,老师也不是永远理性的大人。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情绪来的时候说出伤人的话。但我学会,在这种情况下,我不需要马上反驳,也不需要压抑自己。我可以用“观察-感受-需求-请求”的非暴力沟通架构,将我的立场表达清楚:
 
“我看到讯息中提到‘学校没尽到责任’这句话,我感到有些错愕,因为我其实很在意这件事。我希望能了解您具体的担忧是什麽,也想跟您一起找到可以解决的方式。”
 
这样的语言,不再是对抗,而是合作的邀请。我习惯用非暴力沟通的架构,把自己也放进对话裡。像某次事件,我这样说:
 
“我知道班上的状况有点複杂,我自己感觉有些遗憾,因为这中间可能有些误会没被澄清。我希望能先釐清事实,再和班级同学、老师一起讨论出合适的处理方式。”
 
六、【O】Oxygen|关系存款:平常就要先存,出事才有得用
在没事的时候多聊几句,在平凡的日子多给一点微笑与关心。这些小小的“关系存款”,在将来的每一场沟通中,都会发挥它的力量。当你已经在平常的沟通中让对方“愿意尊重你”、“相信你是站在孩子这边的伙伴”,那麽即便真的出现争议,也比较能避免陷入对立。
 
沟通不是靠临场说服,而是靠日常累积。信任是平常建立起来的,不是当下创造出来的。
 
在偏乡,我学到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照顾关系”
作为一位偏乡的学辅主任,我早已明白,真正重要的不是让每件事情都有答案,而是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他们在这裡是被理解的。TI AMO这五环,不只是沟通技巧,更是一份信念。
 
从受伤到温暖:陪伴,是亲师关系最深的修复力
我想起去年暑假(2024),跟著学生一起走进台东内本鹿教育基地的那段经历。我们跟著族人tama Dahu进入山林,学习布农族的生活智慧与生命态度。tama Dahu 曾说过,二叶松(Tuhun)的松脂,在布农族语中叫作 sang,是族人极为重要的起火材料。sang,不只是火的源头,也象徵一段力量的开始。
 
但松脂不是自然流出的,它只有在树木受伤后,才会慢慢渗出,并在过程中自我修复。这段话深深触动我——我们的生命也是如此。那些曾让我们疼痛的经验、那些在教育现场被误解、被攻击、被责难的时刻,看似伤痕,其实也是我们产生力量的开始。
 
布农族人用 sang 点火,我们则用一次次沟通练习,点燃彼此理解的可能性。每一次的挫败、衝突与情绪风暴,都是下一次更圆融对话的火种。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