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双分管理教学法”的操作办法
第一节 双分管理篇
一、实施准备阶段
(一)分层分组
操作要领:1、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试,按成绩以“S”形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小组4人(6人、8人也可);若班级学生成绩差距较大,也可把班级先分成优秀和普通两个层次,再在两个层次内分别按成绩以“S”形方式进行分组。
2、每个小组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1号,成绩最优),第二层(2号,成绩次之),第三层(3号,成绩再次之),第四层(4号,为本组的学困生)。若每组是6人或8人,则每组分6个层次或8个层次,每组每个层次1人。
分层分组示例:(以一个24人的班级为例)
|
|
|
3、小组特点:(1)每相邻的两组整体实力相当,所有小组内同号的学生实力相当。如第1组的1、2、3、4号学生分别是第1、12、13、24名学生,第2组的1、2、3、4号学生分别是第2、11、14、23名学生,这两个组在管理中进行竞争,我们把这两组称为一个竞争组,这两个小组不再叫做第1组、第2组,而改称为1A组、1B组,其他类似。
相邻两组(第1组与第2组,第3组与第4组,第5组与第6组,…)中同号的学生为竞争对手,如第1组的1号与第2组的1号是竞争对手,第3组的3号与第4组的3号是竞争对手,以此类推。
(2)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从小组的构成看,每个小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家庭情况、学业成绩、能力水平等有明显的差异,这使每个小组都成为整个班级的缩影。各小组间力量均衡,便于对各小组的工作成效进行公平的比较和评价,达到了化大班管理为小组管理,提高班级管理效果与效率。同时,由于组内各成员在各方面的差异,他们可以实现有效的互补、互助与合作,最终促进组内每个成员在认知、情感、个性和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提高。
4、“双分管理教学法”中的“层”与“组”与常说的“分层教学”和“小组学习”是不一样的。国内大量的同行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检测”等方面实施“分层递进”的教学经验,寻求一种“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适应学生差异的、旨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双分管理教学法”含有分层教学的成分,但不是单纯的就教学而分层,分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而不单单是学生的成绩。我们的切入点是“管理”,也就是说,“分层”除为教学服务外,更强的功能则是为“管理”服务,而且管理的功能要大于教学的功能。
“双分管理教学法”的“组”和传统的“学习小组”也有很大差异。小组是“双分管理教学法”中最基本的单位,是一个个小的学习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承担着课堂管理、知识建构、课后管理等基本任务。他和传统的学习小组的区别在于:传统学习小组是学习共同体,更多的侧重于学习过程的共同参与和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这里的小组既是学习共同体,更是利益共同体,小组功能重在发挥管理上的作用,通过管理促进知识建构和有序竞争机制的运行。
鉴于“双分管理教学法”分层分组特殊的涵义和意义,因此按上述办法分组后,还应适当考虑每个小组男女比例、学生性格、学生学科优劣等因素,对各小组的学生进行适当调整,并且每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可以根据情况对小组的学生再做调整。
(二)小组长的选拔和培养
每班设四位课代表和若干名小组长。
教师直接管理四位课代表;四位课代表分别管理若干个学习小组长,并负责被分管小组的作业收发、收集计算被分管小组竞争表现、评定竞争结果、奖惩“执法”(如与家长联系)等;小组长管理小组内的组员;组员之间实行一对一的承包。这样就构建出“教师——课代表——小组长——小组——组员/组员”的管理网络,从教师到每个学生都是整个管理链条上的一环。
小组长是一个小组管理者,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方面作用都很关键。
1、小组长的要求:
(1)学习程度要优秀
小组长在各方面必须能够起到带头引领作用,小组长的选拔必须要考虑他的学习成绩。小组长不一定是学习成绩最好的,但必须是小组内学习方面的佼佼者,只有这样才能服众,自己在小组管理方面 才会有号召力,才能把整个小组管理好。
(2)性格应外向
小组长不但学习成绩要好,而且性格应外向。老师应挑选性格外向的同学做小组长,否则会影响小组长职责的发挥。如在课堂展示中不会、不敢展示,那么其他的组员也不会太积极主动。
(3)责任心、组织管理能力要强
一个优秀的小组必须要有一个责任心很强,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小组长。如果小组成员学习不投入、不认真,课堂展示中不参与,小组长应该及时发现及时进行整改,否则,会影响小组的学习效果。所以老师在选小组长时,必须挑选责任心强的同学,至于组织管理能力,老师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对小组长进行专门培训,通过后天的培养锻炼,小组长的管理能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4)自身标准要高
小组长要管理好自己的小组,必须要以身作则,在平时的学习中投入度高,做事严谨,认真负责,标准高。
2、小组长职责:(1)带领和督促小组成员认真、及时完成各学科学习任务,是本小组学习的“小老师”。
(2)收发本小组作业。
(3)督促小组成员认真遵守各项班纪班规。
(4)带领小组成员与竞争组进行竞争,安排记录小组成员加A和竞争组加D情况,协助课代表汇总、兑现竞争和“奖惩”结果, 向扣分最多的组员的家长汇报该组员周表现情况。
(5)完成班主任、任课教师安排的其它涉及本小组的各项任务。
3、小组长的培养:
小组长是班级管理的执行者,小组长培养到位了,我们的班级管理起来就顺畅高效。
在开学之初和新组建班级之初,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每天都要高度关注小组长的管理工作,定期召开小组长管理交流会、培训会,抽时间与小组长进行座谈,解决他们在小组管理中的困惑,对他们进行小组管理方式、方法的指导,不断提高小组长的管理水平。
二、双分管理的实施
教学是个系统的过程,既包含教学过程,又包括教学管理,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教学管理包括课内和课后。有效的课内管理,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有效的课后管理,能使学生对课堂获取的知识与能力得到及时巩固、深化和拓展。那种只教不管的教学,其教学质量是永远不会全面提高的。
“双分管理教学法” 主要通过竞争和抽查、激励和惩戒两个评价机制来实现学生学习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双分管理。
(一)竞争
在双分管理教学法中,就学生而言,存在三重竞争:小组之间的竞争;竞争组同号组员之间的竞争;同组不同号组员之间的竞争。
1、小组间的竞争:
每两个相邻小组组成一个竞争组,例如:第一组与第二组、第三组与第四组等(即1A组与1B组、2A组与2B组等),依次类推。以每组在每周测验的平均分进行竞争评比决定胜负。可以是单学科,也可以是几个学科的总平均分进行竞争评比,班主任还可根据综合量化积分进行每天、每周竞争评比。获胜小组每位组员加一个“A”;输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向获胜的组长鞠躬认输。
这样的竞争,使组内学生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构建学生学习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了“好兵愿教”、“差兵愿学”的实实在在的“兵教兵”的良好局面,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并且在“兵教兵”的过程中,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竞争组同号组员的竞争
规定竞争组同号学生之间是竞争对手(如:1A组的1,2,3,4号学生分别和1B组1,2,3,4号学生的竞争,…,以此类推),根据每次测试成绩进行竞争,分数高者为胜,低者为负,班主任也可根据综合量化积分每周进行竞争评比,量化积分高者为胜。
在竞争中负者向胜者交一本作业本;给竞争的获胜者加一个A。
由于分组之初相邻组的同号学生实力相当,这样使每个学生面对竞争对手时充满了自信,从而激起他们的争胜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体良性发展。
这种措施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发挥学生个体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同组不同号组员的竞争
在同一组中相邻号学生(如1号与2号,2号与3号,3号与4号等)进行竞争,在单元测试中连续两次超过自己前面的组员算获胜一次。如果组员在竞争中获胜一次,就上升为本组前一号组员,并加两个A,而前一号组员自动下降。
这样的竞争,对原有的分层分组进行动态管理,使组员层次能上能下,可以有效地激活小组内组员之间的竞争,促进学生个体良性发展。
(二)抽查清
抽查清就是教师于每节课下课前3分钟左右,随机抽取所学内容的1-2个题目,对随机确定的不同小组中,同一个层次(同一号)的学生进行一次小测验,检测学生对上节课(主要是指理科)或本节课(主要指文科)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根据被抽学生过关情况,按照双分管理制度,对该生和该生所在小组的全体组员进行奖惩。如被抽组员过关则代表全组过关,全组每人加一个A;被抽组员不过关则代表全组不过关,该同学加一个D,全组同学本次作业重做一遍,并重新抽查(一般指理科)等。
“抽查清”是双分管理教学法中精细化管理得以实现的重要一环,包括“抽查”和“清”两个内涵。通过有目的(包括教学内容的难易、学生的课堂表现等)的“抽查”,抓住了会做的学生不想重做,而不会做的学生由于爱面子、怕伤自尊心、不想连累其他组员的心理特点。这样一来,不过关的小组会分析不过关的原因,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组员会及时提醒他;课堂上没学明白的,承包人会主动给他讲清楚;自己没学明白的,也会主动去请教别人。其结果使学会的学生因怕受连累愿教,不会的学生因怕连累别人而愿学,真正实现“好兵愿教”、“差兵愿学”,有效督促学生改进课堂和课后训练的学习态度、状态、方法、效果。
这里,“抽查”对学生而言是随机的,对教师而言是学情分层与管理的结合。这里的“清”和洋思中学“四清”中的“清”是不完全一样的。这里的“清”,主要目的是促进课堂、课后小组内部的合作,提高“兵教兵”的效果,优化小组间的竞争关系。因为,对于数学、物理等这些学科,学生是很难做到“堂清”的,需要一个课后消化吸收的过程。